【医者风采】坚守本心,砥砺前行——记平谷区医院普外科主任张卫国
张卫国出生在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从小体弱多病的他就是医院的常客,年幼时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名医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家里人一致同意他报考医学专业,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医学院校。怀揣着对医学的美好憧憬,张卫国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大学期间,在老师的教导下,他认识到医生这份职业的崇高,更加坚定了自己走的从医之路,同时也初步感受到了医学之路的艰辛。
毕业后,张卫国来到了平谷区医院工作。作为一名住院医师,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各专业知识,多次被派往北京三甲医院进修学习。2003年被派往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了普外科专业,由于当时平谷区医院普外科肛肠专业比较薄弱,又被派往北京西苑医院进修学习肛肠专业。学成后,在平谷区医院创办了普外科肛肠专业,设立了肛肠门诊,开展了痔、肛瘘、肛周脓肿、肛裂等肛肠常见疾病的手术。张卫国在当时科室主任狄长安的带领下开始学习腹腔镜技术,2009年上半年赴日本山口大学附属病院研修外科腹腔镜。腹腔镜技术作为平谷区普外科的优势技术,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展,当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渐扩大腹腔镜的应用范围,开展了腹腔镜下胃肠肿瘤切除、肝脏切除、脾脏切除、胆道结石等手术。近年来又开展了完全腹腔镜、单孔腹腔镜及经肛腹腔镜手术,目前普外科90%以上腹部外科手术都可经腹腔镜完成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复杂、困难的问题,医生也往往进退两难,需要冒很大风险。据张卫国回忆,有一位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患者,一个月前刚做过胃穿孔手术,再次出现了溃疡大出血。不手术,患者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如果手术,一个月前刚做过胃穿孔手术,再加上大量出血,腹腔粘连、水肿,手术难度非常大,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也极高。权衡利弊后,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张卫国还是决定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腹腔的粘连非常严重,患者整个胃壁水肿、质脆,极易出血。他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通过胃肠断流,十二指肠造瘘,胃空肠吻合,成功为患者止住了血,完成了消化道重建。手术完成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可张卫国却说:“病人只是暂时安全了,术后极有可能再次出血,而且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极高。”果然,病人术后出现了十二指肠残端瘘、吻合口瘘,术后1周再次出血。张卫国联合消化科医生再次为病人实施了手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患者最终康复出院了。张卫国说:“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总会面临各种风险,要敢于承担风险。在面临复杂问题时,要如抽丝剥茧一样,选择合适的诊疗策略,不能畏难而退,也要明白过犹不及。”
张卫国始终认为:一名外科医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临床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服务于临床。他鼓励科室医生在开展医疗工作的同时开展科研创新。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基础上,他还主持参与《模拟医院各种疾病动物模型及手术培训技术的建立》《多镜联合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等多项市级、院级科研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在医院论文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参与组织召开多项学术活动,并担任主持、讲者。
从医20余载,张卫国感慨道:“成为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不容易,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更难。”他关注科室每一位年轻医生的成长,积极培养,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和实操的机会。依托平谷模拟医院,张卫国参与开展了多期外科腹腔镜模拟培训班,培养本院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外科腹腔镜医生,并到全国多家医院指导外科医生开展腹腔镜手术。
经过多年在临床工作中的努力探索, 2017年张卫国担任了普外科主任,成为了一名科室管理者。新岗位带来了新挑战,他规范并落实了科室各级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在医院“区办市管 两院一科”的管理模式下,进行了普外科专业化学科细分,将普外科分为胃肠、肝胆、腺体、血管四个专业。建立各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特色,加强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使普外科四个专业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2018年,普外科成为平谷区医院首批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张卫国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也应该用我所学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不负青春,不负身穿的白衣。”工作中他严于律己,业务上他精益求精,力求将最好的医疗技术献给患者。2009年下半年赴新疆策勒县开展援疆工作1年半,帮助当地医院改善医疗质量,获得了“优秀援疆干部”及“先进个人”称号。2017-2018年度获得“平谷区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