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盐,到底难不难?
减盐周到了
9 月第三周是减盐周,“915”也被冠以“就要5 克”的减盐含义。
百味咸为先。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菜淡了不香”,还有一些人认为“不吃盐没有力气”。那么,盐吃多少合适呢?吃多了到底对身体有没有危害呢?
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
首先要肯定的是,适量的食盐摄入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食盐的重要组成是氯化钠(NaCl),钠离子主要调节人体内水分与渗透压,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维持酸碱平衡和血压正常功能。但是,摄入过多的盐则会引起许多健康问题,如可以使血压升高,增加冠心病、中风以及肾脏疾病的发生风险,还可以导致肥胖、糖尿病、胃癌、骨质疏松、肾结石、哮喘等多种疾病。
据估计,如果全球盐消费量减少到推荐水平,每年可以避免250 万人死亡。对于儿童,高盐饮食会导致儿童发生心血管疾病、上呼吸道感染、锌缺乏症的风险增加,而且年龄越小,伤害越大。
天然食物中也含钠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低于5 克,有助于降低血压和患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风险。幼儿和儿童的推荐量则更低,2~3 岁、4~6 岁、7~10 岁,每天分别低于2克、3 克、4 克。并且,推荐的摄入量不仅是烹调加盐,还包括调味料、辅料中的盐。
天然食物其实本身就含有钠,每100 克食物中,西瓜含钠2.3 毫克,牛肉含钠48.6 毫克。部分海产品也含有大量的盐,如咸鱼、虾皮。面食中也会含钠,发面常用的小苏打,其实是碳酸氢钠。有研究表明,在日常摄入食物的基础上,每天摄入3 克食盐基本就可以达到人体对钠的需要。
在我们日常的膳食中,烹调食物时放入的食盐加上调味料中含有的盐,大多数人每天的平均摄入量已远远超过推荐值。《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年)》指出,我国成人每天烹调盐摄入量为10.5 克,比推荐的5 克摄入量高出一倍。
少吃盐有妙招
在家里吃饭时,应注意从购买、记录、烹饪三个方面来减盐。
购买尽量购买新鲜的食材,减少加工腌制食品的购买。还可以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木耳、山药、马铃薯等,以抵消过量钠的危害。
记录估计每日食盐摄入量。比如家里买了500 克食盐,可以记下开始使用的日期,当这些食盐吃完后,再记下日期,就可以通过这500克盐吃了多少天和家中就餐人数,粗略估算出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比如一个三口之家,大多数时间在家吃饭,500 克盐吃了一个月,那么粗略估算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大约是5 克。
烹饪减盐未必会减味,烹饪时可以多利用食物本身的鲜香味(如香菇、海米、紫菜等),少用酱油、味精、鸡精、豆瓣酱等含盐量高的调味品,也可以尝试用辣椒、大蒜、醋和胡椒等为食物提味。炒菜时临出锅再放盐,这样盐附着在食材的表面,口感咸味儿足,而吸附进食材内部的盐并不多,减盐、不减味。加盐时使用限盐勺,我们常用盐勺的规格是一勺2 克,注意是一平勺,不能冒尖儿,用盐勺可以帮助控制用盐量。必要时对儿童吃的食物进行单独烹调,不加盐和味精、酱油等调味料,可以让儿童品味天然食材的味道,帮助他们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
警惕“藏起来”的盐
一些方便食品和零食,比如方便面、切片面包、五香瓜子、话梅、冰淇淋等,虽然尝起来感觉不到咸味,但都含有较多的不可见盐,在购买时建议仔细阅读食品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配料表中如果有食盐,那肯定是添加了盐,食品的含盐量肯定高。营养成分表最后一行的钠(Na)就是表示含盐量的高低,数值越高表示该食品的含盐量越高,建议不买或少买。
餐馆菜品通常比家庭自制的菜品口味更重。因此应减少外出就餐和吃外卖的次数,尽量选择在家就餐。必须在外就餐时,可以主动提出低盐、少油的要求;在点外卖的时候,也可以备注少盐、少油。尽量少选择那些提前预加工好的菜肴或主食,因为提前预加工时,可能味道已经调制好,无法根据需求做出调整。菜品应荤素搭配,点菜时保证有足量的绿色蔬菜,通常青菜的烹制用盐量会少一些。可以选一些酱料单独盛放的菜品,吃的时候自己蘸料,自行决定口味。
减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慢慢减量,味觉对咸味的需求也会逐渐降低。坚持下去,一定能达到少吃盐、多健康的目标。
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