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您聊聊关于放射防护的那些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已被千家万户所关注,X线、CT、超声、核磁等检查已成为常规的体检项目,但是您知道吗?您所做的检查哪些是有辐射的?射线到底危害有多大?那么我们就跟您聊聊关于放射防护的那些事!
一、首先告诉您哪些影像学检查有辐射
简单来说,X线摄片和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而超声及MRI检查没有。X线摄片和CT的工作原理主要是依赖X线的穿透性、感光作用,它们产生的是“电离辐射”,因此这两种检查具有一定的辐射。
MRI,它的中文名叫“磁共振检查”。它的工作原理是一个人为制造的磁场,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射频脉冲(RF)激发、采集、转换信号,最终得到图像。它产生的是“电磁辐射”,对人体并无危害。
二、辐射,如空气般无处不在
辐射,就在身边,其实日常生活中的辐射无处不在。我们生活环境中的石头、泥土、建筑材料等都会产生辐射,正常情况下,每个人每年接受的来自自然环境的射线辐射量(本底辐射量)为3mSv。
下面,给大家科普下医学辐射的专有名词,以便更清楚地了解医学影像的辐射剂量。
本底辐射量:个人每年接受的来自大自然的射线辐射量。
豪希沃特:衡量辐射剂量的度量单位,医学上一般采用豪希沃特(mSv)来衡量辐射的危害性。科学研究表明,只有遭受100mSv以上的辐射量,人体患癌的概率才会明显增加。
三、辐射剂量多少才对人体有害?
医疗辐射对人体产生的辐射剂量较小,带来的风险很低。目前检查项目的辐射剂量都在安全范围之内。
一次X线检查,相当于坐飞机飞行2万公里(约16个小时)。CT检查根据检查部位的不同,产生的辐射剂量各不相同,但是仍然在安全范围内。
一次胸部CT检查相当于接受了半年的大自然辐射剂量。一次头部CT检查根据年龄的不同相当于接受了3个月至1年的大自然辐射剂量。上腹部CT检查由于腹部器官较厚,相当于接受了1年大自然辐射剂量的1到2倍。
为了及时找出危害身体的因素,及早发现病变并对症治疗,有时候做影像检查也是必须的。而且,在做有辐射的检查时,检查技师会对重要部位进行遮盖防护,请大家放心吧!
四、患者如何减少放射危害?
现代医学影像科仪器设备的防护性能有很大改进,放射科检查机房内放射防护设备也配置齐全,将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辐射剂量已降到最低。但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受检者应做好以下准备:
1.尽量除去可能影响检查的衣服、饰物、辅料,主要是金属物品、加强塑料、中药涂膏、较厚的羊毛和化纤织物等。
2.配合医生尽量摆好适合检查规定的体位,以获得最佳图像。
3.胸腹部检查时应按医生的吩咐,通过训练控制好呼吸,以免拍片时影像模糊。
4.尽量向医生说清楚病情,以增加检查的目的性,减少重复检查的次数。
5.按预约单说明做好各项检查前准备,尤其是饮食控制、肠道准备。
五、如何加强个人防护?
1.按医师要求做好检查准备并积极配合。
2.患者检查时,无关人员不要围观。
3. 检查结束后要及时离开检查场所。
4. 在身体状况许可的前提下尽量不利用床边检查。
六、友谊平谷医院现有放射辐射的检查有哪些?
1 .拍片: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法,影像清晰、对比度好,费用较低、便于影像复查。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常规影像检查,尤其是骨与关节系统、胸肺部的检查。
2.造影检查
(1)胃肠钡剂造影检查:主要检查消化系统疾病,如食管癌、胃溃疡、肠梗阻、结肠肿瘤、先天性巨结肠等。包括食道吞钡、胃肠道钡餐、小肠灌钡和结肠灌钡检查几种。
(2)静脉尿路造影检查:检查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形态结构,并大致了解肾脏功能的检查方法。
(3)胆道造影:主要是检查胆道内有无结石、肿瘤、狭窄,了解胆道梗阻扩张的原因、部位、程度等。
(4)逆行尿道造影:在膀胱镜下向输尿管插入导管,注入造影剂以显示肾盂输尿管形态、梗阻狭窄原因和部位、程度的方法。
3.钼靶乳腺X光:是目前诊断乳腺疾病的首选和最简便、较可靠的无创性检测手段,痛苦小,简便易行。
4.计算机断层扫描(64排CT):是目前临床常用检查手段,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友谊平谷医院提醒大家,个人防护很重要,以下细节望您遵守:
● 来放射科检查就诊的患者,需坐在走廊中等候检查,切勿挤在检查室门口,更不要进入等候,以防电离空气对就诊患者及家属产生危害。
● 机房工作时,防护门关闭,门上的警示灯开启,此时说明室内正在曝光,千万不要推门直接进入,防止射线漏到走廊中,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婴幼儿、孕妇(尤其怀孕初期三个月内)做X线检查,必须慎重,须做X线检查时尽量进行必要的防护。
●检查期间,家属勿停留在检查室内,避免照射,需陪伴人员扶持受检时,应穿防护服以免照射。
最后告诉大家,医患诊疗互动通过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所体现出的电离辐射,只占据我们日常生活全辐射的很小一部分,辐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与对待辐射,不能无所畏惧,亦不可过度恐慌,权衡其利与弊,恰当地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
供稿/感控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