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血管病变治疗又一里程碑
“血管内超声的应用对于血管内介入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准确评估病情,指导介入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这次手术成功,标志我院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水平的飞跃,是我院血管病变治疗又一里程碑”。这是狄长安副院长在完成了我院第一例血管内超声、冠脉内支架术及介入治疗后兴奋地谈到。
患者李某,男性,80岁,主因“间断胸痛、胸憋4天”,门诊以“冠心病,心绞痛”收入院。既往冠心病、心肌梗死病史8年,患者平素步行或骑车活动数公里无明显不适。此次表现为近4天来多于活动时(步行100-200米)出现胸骨下段闷痛,伴有胸憋,胸痛无放散,经含服速效救心丸数粒后约数分钟可缓解。症状符合典型心绞痛表现,初步考虑“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于2014年2年28日行冠脉造影术,术中提示左主干近端可见偏心斑块,狭窄50%,前向血流TIMI3级;前降支近段至中段长病变,最重80%,前向血流TIMI3级。据了解左主干病变狭窄大于50%需要血管重建,因左主干供应心脏70%的血运,如果无保护左主干血流被阻断,后果严重,易出现严重的心肌缺血并发症,如室颤、心脏骤停或心源性休克。如何能够保证医疗安全,有效解决患者病痛,摆在了我们面前。狄长安副院长联合医疗保健部姚远主任带领血管介入团队,果断决定给予行血管内超声,详细评价左主干病变,指导介入治疗。目前血管内超声是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化的超声探头置入血管内进行显影,了解管腔形态,准确测量血管直径。管腔面积和斑块面积,明确管壁的结构、性质,被认为血管检查的新“金标准”,帮助医生介入工作,指导支架置入,评价支架内膜增生和支架“边缘效应”,评价支架贴壁情况,支架内血栓情况等,被北京三级医院广泛应用于临床。经过血管内超声测量,左主干病变无介入指征,前降支给予介入治疗,术后支架贴壁情况良好。术后严密观察血压、血氧、心率,给予强化抗血小板、抗凝、降脂等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已出院。
供稿:医疗保健病房 马立永 编辑:健康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