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医者风采】去隐忍 去担当 去付出——记平谷区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金洪珍
1996年,金洪珍考入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学系,正式步入了医学殿堂。从选择学医的那天起,她注定要担负起更多更重的使命。对于医学生而言,学一门为生命及健康负责的学科,就需要做到去隐忍、去担当、去付出。
2001年,金洪珍的大学生活结束了,其他人都争相前往各大医院投简历,而她只投了一份,那就是她家乡的医院——平谷区医院。在那里,她从一名医学生真正地转变成了一名医生。从住院医师开始,她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虚心向前辈们学习临床经验,每天接收新病人,手写大病历、记录病程、观察每位患者的治疗效果。毕业后的前半年,她没有休息过完整的一天,查房、总结、查阅文献是她每天的必修课,最终她选择了从事心内科专业。
金洪珍回忆起她刚值班的时候,收治了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烦躁、大汗、疼痛难忍。科室老主任看完患者后说:“患者男性,70岁,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发病8小时,目前无溶栓禁忌,给予尿激酶溶栓。患者梗死面积大,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一定要备好除颤仪,叮嘱患者休息,避免用力,防止心脏破裂。”简短的几句话让金洪珍明白了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她快速和家属沟通并执行医嘱,溶栓过程中,她一直守在患者旁边注视着监护仪的变化。她心里默默祈祷:“千万不要有心律失常!” 半小时做一次心电图,两小时做一次抽血化验,她严密观察着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电图终于呈现正常波形,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考虑溶栓再通。当她刚要松一口气的时候,心电监护却发出刺耳的报警音,显示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室颤,病人意识丧失。她立即拿起早已准备好的除颤仪快速除颤,除颤成功,患者意识恢复,病情转危为安。她心想:主任太有预见性了。从那时起,她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成为像主任一样有着高超技术、经验丰富的医学大家。经过悉心治疗,10天后患者顺利出院。时间就是生命,从这个病例里她更加明确了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
2006年,金洪珍到北京安贞医院进修学习冠脉介入技术,2009年到日本草津医院研修学习冠脉介入治疗。介入技术,不仅考验医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对体能的考验。站在手术台上要穿上重40斤左右的铅衣,有时一台手术就要2-3个小时,对于身材娇小的金洪珍来说真的是一项挑战。一天手术下来,她感觉全身乏力、双腿酸胀、睁不开眼睛。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她坚持每天抽出时间锻炼身体。很快,她就完全适应了这样的临床节奏。
2007年10月,医院开设了CCU病房,主要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和重症心衰患者。因工作需要,她在CCU参与一线值班,这里的患者不仅病情重而且不允许家属陪伴,吃喝拉撒都由医护人员负责。医生认真查房,随时观察每个患者的病情变化,护士姐妹不怕脏、不怕累,还要抽出时间为患者做心理疏导。经过半年的锤炼,金洪珍被任命为CCU病区组长,全面负责临床工作,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项挑战。她在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认真指导下级医师的临床工作。
业务水平提升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2009年她还要担任大内科院总值班的任务,别人可以下夜班、休班,但她却还要做手术、查房、开医嘱、检查重点患者的病程记录,和危重患者家属谈话、沟通等。也就是在这一年,金洪珍被检查出甲状腺囊肿,同事们都劝她手术后多休息。但她放不下科室的工作,心里总是牵挂着患者会不会犯心绞痛、24h出入量如何、患者下床了吗、大便正常吗、手术的患者有无出血……做完手术出院后的第一天,她便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她说:“只有亲眼看着患者病情一天天好转,心里才踏实、才放心。”她把每位患者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看待,正是因为这样的付出,她收到了患者及家属无数的表扬信和锦旗。
经过多年的努力,2013年金洪珍担任科室副主任,成为了一名管理者。2016年北京友谊医院托管平谷区医院,金洪珍作为副主任积极配合执行主任赵慧强的工作,带领心内科医护人员努力加强科室建设,在科室管理、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教学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冠脉介入数量不断增加,难度不断提升。同时开展了CTO逆向导丝技术、冠脉旋磨技术等。根据科室医师的特长及患者的需要,成立了冠脉介入、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四个专业学组,实行组长负责制,负责本学组的业务发展、科研学术。设立了冠脉介入、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康复五个专科门诊,力争做到人人有方向、人人有发展。2017年心血管内科获得院内“首批重点科室”称号;2018年获得“北京市重点培育项目”。2020年在区卫健委帮助下成立了冠心病和高血压两大慢病防控体系。
工作中,金洪珍总是教导年轻医生:“要多花时间倾听患者的真实想法,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去实现‘追求健康,追求完美家庭,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真正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实际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