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医者风采】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记平谷区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杨海芳
医生,是一个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诠释了医生的崇高职业精神。当病痛灾难来袭,医生更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力量,尽心竭力用精湛的医术守护人们安康。在人们的印象里,医生一直都是高学历、高水平、高收入的职业。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医生面对的却是繁重的工作压力、紧张的医患关系、甚至出现暴力伤医事件……杨海芳也曾问过自己:“选择医疗行业,后悔吗?”
小时候,奶奶身体不好,每每看到赤脚医生提着神秘的药箱来家里给奶奶打针时,杨海芳都非常兴奋,全神贯注地看着医生熟练地操作玻璃注射针管,抽取药液排气消毒注射的样子,小小的她由此萌生了“一展身手”的想法。但非常遗憾,赤脚医生总是说不要乱动。那时起,她对医疗不仅仅是好奇,更多的是向往,在心底立志长大也要当医生!
为了圆梦,默默努力的杨海芳终于在1986年如愿以偿,顺利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进了医学院才知学医的苦,同其他非医疗专业相比,学医任务繁重,专业考核也更严格,往届师哥师姐总牢骚说怎么选择学医了,真是上了贼船了!调侃的话语使她压力倍增,也成为了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的动力。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一门心思的学习韧劲充实了她的生活。五年漫漫学医求索路上,门门成绩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1991年7月,她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也为她成为一名优秀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临近毕业时,实习的同仁医院妇科主任看重并要求杨海芳留下搞妇科,她有些心动,可父亲说回平谷吧,我们年龄大了,身边的亲戚朋友也都需要你。反复考虑后她还是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平谷区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上班后父亲叮嘱她多向专家前辈们学习,切莫辜负患者的信任。
最初的三年,她作为住院医生,除了日常工作外,学习专业知识、更新治疗理念是必不可少的。不断求索、踏实肯干的杨海芳受到了老主任的重视。有一天,老主任问起她的从业方向,她不暇思索地说:“我听您的安排”。1994年10月,医院安排她到北京胸科医院进修学习肿瘤的内科治疗,从此她便和肿瘤患者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进修学习、接诊各种肿瘤患者使她更深刻的体会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进修学习回来后,杨海芳协助原科室主任成立了肿瘤科。成立之初,没有医生愿意选择来到肿瘤科工作,按他们的话说,肿瘤科的患者情况差又治不好,治疗方案不好掌握,弄不好容易出事故。万事开头难,因为当时肿瘤发病率低,病源少,匹配医生也少,除了老主任,一线仅有她和其他两位医生,每三天值一次夜班,还要兼顾区内接诊及全院向市里转诊患者的任务,工作非常辛苦。尽管如此,她还是坚持学习,踏实工作,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专业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同时,多年的工作让她养成了严谨、认真、有亲和力的工作作风,获得了广大患者的尊重和认可。她曾多次荣获“平谷区医院先进工作者及优秀带教人员”称号,2000年度荣获“平谷区卫生系统十佳优质服务标兵”称号,2001年度荣获“平谷区卫生系统优质服务标兵”称号。
人生五味杂陈,总有些波折经历让人难以忘怀。2003年的春天,“非典”威胁了我们的生活,也打乱了医疗秩序。在岗医务人员本不富余,为了控制疫情,有三分之一的医生护士被抽到非典隔离病房。科室合并,肿瘤科的科主任也去了隔离病房,杨海芳作为二线及肿瘤科专业医生毅然挑起内科综合病房的管理重担,那时的她真的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责任总有分量,因此需要担当,她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在这时,她的爱人又出了意外,摔伤了肘部,肘部粉碎性骨折,骨科医生说手术难度大,建议转往积水潭医院手术治疗。可每三天轮值的二十四小时班,科内紧密的查房管理工作,科室患者的安危都不允许她去陪护自己的丈夫,她毅然决定不转院,哪怕舍弃小我,也要顾全大局。这个决定不被她的爱人和婆婆认可,也因术后恢复不好并留有右上肢功能障碍而受到种种抱怨,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家人逐渐理解了她当时的身不由己,却还是令她心存遗憾。但为了更多患者的安危,为了工作不出问题,她从未后悔!
作为医生,整个职业生涯都需要不断学习。医院没有放疗设备,可肿瘤科医生不能不懂放疗。为此,杨海芳到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进修学习。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实体瘤放疗相关知识,并为以后平谷区医院建立放疗专业做准备。她还多次利用休息时间去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参加查房提高自身业务水平。2006年因原主任调离医院,她肩上多了一副更重的担子,挑起了血液肿瘤科主任的重任。
作为血液肿瘤科主任,她肩负着学科的发展、创建科室文化、人才培养的任务和使命。根据平谷区肿瘤患者情况有晚期、危重、经济条件差等特点,杨海芳以规范化诊疗为依托,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让患者住得起院,看得起病。通过学习及时向专家请教,不断总结,使自己在肺癌、胃肠道肿瘤、乳腺癌等实体瘤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胸腹腔积液是晚期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患者常常感到胸闷腹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寻找和优化治疗方案成了她那时的攻关课题。她不断尝试,先后应用输血器引流腹水、中心静脉导管胸腹腔置管并腔内注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予以改进,将技术推广至全院。目前肿瘤科针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处理已非常娴熟,治疗效果非常好。
心包积液也是肺癌、乳腺癌的常见并发症,在2007年以前,患者需要转往市级医院进行治疗,有的患者可能还会因此放弃治疗。为了挽救这些患者,杨海芳率先在医院开展了恶性心包积液的治疗,包括心包穿刺、心包置管术及心包腔灌注化疗,打破了合并心包积液在平谷区无法治疗的历史。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来血液肿瘤科就医的患者逐渐增加,住院床位非常紧张,平时都是门诊预约住院,急诊患者住院非常困难,但肿瘤科都会尽力收治。令杨海芳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位患者:女性,年龄55岁,多日不能进食,腹部饱满,生命体征不平稳,已是奄奄一息。杨海芳得知患者基础病是胃间质瘤,以往治疗不规律,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觉得患者还有希望,立即通知急诊收入院。在患者住院期间进一步了解到,患者家里只有夫妻二人,他们的女儿几年前因车祸不幸身亡,夫妻二人相依为命。她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尽量延长患者生命,保全这个残缺的家庭。她不断查阅治疗指南,通过病例讨论为患者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并不断鼓励患者,要对治疗抱有希望。一天一天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监护,病情也逐渐好转起来。看到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杨海芳感到非常欣慰,很有成就感。患者出院一年后,可以从事家务劳动。
从医30年,荣辱与共,虽然思想也有过低谷,但丝毫没有改变杨海芳对医生职业的热爱。正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所说:“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她可以坚定地回答曾经问过自己的问题,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她无怨无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她将不遗余力地尽其所能,为医生这个职业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