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免疫组化——病理诊断的“放大镜”

科室文章 2024-06-26

当患者翻开完整的病理报告时,除了详尽的肉眼观察和镜下诊断描述,有时会发现一项名为“免疫组化”的结果。面对这些报告中的“﹢”和“﹣”符号,患者往往一头雾水,一脸茫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切除病变组织后,这些组织会被送到病理科进行专业分析。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程序,病理医生最终会制备出一张色彩丰富的HE切片,并通过显微镜进行初步的诊断。对于许多常见的疾病,如“胃粘膜慢性炎症”“子宫平滑肌瘤”等,通过初步的诊断已经能够给出明确的结论。

然而,当面对一些复杂的病理样本时,仅凭肉眼观察和常规的HE切片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这时,免疫组化技术便成为了病理医生的重要工具。它就像是在诊断过程中的一个“放大镜”,能够帮助医生更深入地了解病变组织的特性,从而给出更准确的诊断。

什么是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就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已知的、带有显色剂结合基团的抗体,来检测未知肿瘤细胞内的抗原。它就像是病理医生手中的一把利器,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病变组织中的细微差异,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以乳腺癌为例,病理科医生借助免疫组化主要有三个目的。

第一,辅助诊断与分型。正常乳腺是双层上皮,在浸润性乳腺癌中,腺上皮增殖失控,肌上皮消失。那么对应的腺上皮的标记比如GATA3、CK7肯定是阳性的,肌上皮标记比如P63、CK5/6肯定是阴性的。另外联合E-Cadherin和P120来进行乳腺癌的分型。

第二,指导临床进行治疗。比如ER、PR是雌孕激素受体,如果这两项阳性指数越高,那么就代表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越有效。另外我们还会检测人表皮生长因子HER2,如果HER2强阳性,对应的患者进行靶向治疗相对来讲就比较敏感。

第三,提示预后。比如KI-67代表肿瘤的增值指数,百分数越高就代表肿瘤增值活性越强,患者预后就越差。

通常一份标本到病理科直至病理报告签发需要3-5个工作日,但如果要做免疫组化则需要延长1-3日不等的时间。大家可能还有疑问:还需要再次活检么?当显微镜下发现病变组织形态可疑时,我们只需要在原来的标本上进行特殊染色,不需要再取活检。

虽然免疫组化技术强大而精准,但它并非万能。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对于某些疑难病例,可能还需要结合其他分子检测技术进行辅助诊断。此外,病变组织的处理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免疫组化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采集和保存标本时,我们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