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医院

科室动态

【医者风采】不畏艰辛 砥砺前行——记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中医科副主任王晓莉

发布时间:2021-09-02 08:29:45 已有 人浏览

学医之路漫长且艰苦,特别是对于一名中医医生,需要比西医更长时间的培养,王晓莉回想这些年走过的从医之路,唯有“感恩”和“砥砺前行”这六个字可以概括。

谈到感恩,王晓莉说,20多年的工作经历,从一个青涩的毕业生到如今的中医科副主任,一路走来,感恩的人太多太多。还记得刚进医院时,老主任王国英不辞辛劳、手把手教她如何询问病史、查体,如何记录病历,如何用药、针灸等,使她从一名刚毕业的学生转变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医生。老主任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一直影响着她。为她传道授业解惑的第一位恩师是市级指导老师、平谷名中医张宝军。2011年至2014年,王晓莉有幸成为“第四批北京市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宝军”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顺利毕业,并被评为优秀学员。她在师承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恩师的“调胃诸法,和降为先”“胃降九法”等临床经验,也学到了恩师秉承大医的精神,对工作的无私奉献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2013年至2016年,王晓莉成为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 “张宝军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的主持人和传承人员。她的第二位恩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汶教授。第三位恩师是首都国医名师于增瑞。自2018年至今,王晓莉成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师承人员。通过向各位恩师的学习和自身艰苦努力,她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对于恩师的辛勤栽培,王晓莉感到只有通过不畏艰辛、砥砺前行才能报答。

3.jpg

作为中医科副主任,王晓莉给科室定下了工作目标,即:多点发展,以点带面,百花齐放,最终形成自己的科室品牌。她认为,作为综合医院的中医科,是为医院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主体,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密结合医院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专科,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将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其他临床科室。在她的倡议下,中医科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形成中风康复一体化;与骨科、康复科形成骨科康复一体化。形成了脑血管病患者和骨科患者急性期在西医科室治疗,恢复期到中医科病房或中西医结合康复病房治疗的模式,让患者得到更精准的治疗。

2019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医科开设了中医特色诊疗室,开展了中药汤剂、针法、灸法、火罐、水罐、热奄包、小儿推拿等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诊疗项目。在特色诊疗室既能就诊,又能享受到中医适宜技术,使患者少跑弯路,提高了患者的就医获得感。

2.jpg

王晓莉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传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新冠疫情前期,我院中医科与平谷区中医院成立了中医治疗小组,王晓莉任组长,同时承担我院发热门诊中医治疗方面的工作。她参与制定了《平谷区医院新冠肺炎中医药救治工作方案》共六版,每版制定后都积极组织全科学习。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特色,她勤求古训,学习相关文献,与大家共同讨论,向专家请教制定了防控中药香囊方,并制作成香囊,免费赠送给患者。

王晓莉认为,人才梯队的建设是科室的立足之本,也是中医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中医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建树。因此,她制定了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了长效机制。鼓励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和继续教育。注重师承教育,建立了主治医师以上的跟师机制。依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张宝军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通过跟名师、勤临床、读经典的培养模式,学习指导老师们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通过开展专家讲座等形式,充分发挥名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中青年专家的骨干作用和青年人才的接力作用。参加研修班、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等。

1.jpg

王晓莉认为,中医学科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是关键。综合医院的中医科既要坚持向全科方向发展,又要突出专科专病的建设,于是她积极开展中医特色专病建设。中医科根据医院特点和临床医生专长,突出中医特色,实现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临床与基础相结合,医药相结合,针药相结合,针推相结合,围绕“五专”即“专科、专病、专家、专药、专技”建立专家团队。

王晓莉常跟科室医生说:“中医科医生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中西汇通,取长创新,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