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医院

健康教育

病理报告单上的“非典型增生”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16-04-06 16:10:59 已有 人浏览

近年来我国癌症的发病率不断增长,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其中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分居第三、第四、第五位,所以内镜下对其早诊早治是非常重要的。而内镜检查后等待病理报告的日子最令人难熬,我们最担心的是癌,但病理报告常常出现“非典型增生” 的字眼,让人们很陌生,很多人拿着病理结果和切片辗转于多家医院,而每家医院、每个医生给出的建议可能不一样,这让人更加茫然。

什么是非典型增生?怎样正确、科学的对待非典型增生呢?

非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癌是由非典型增生一步步发展转化来的。首先正常的消化道黏膜多由于微生物或理化刺激发生炎症,进而发展为轻度非典型增生,轻度非典型增生多数可以恢复正常,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中度非典型增生。中度非典型增生一部分还是可以逆转的,另一部分却进一步发展为重度非典型增生。重度非典型增生一般在数月内进展为早癌。一项随访13.5年的研究显示食管鳞状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癌变率分别为25%和50%左右,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约为75%。

发现了非典型增生不要害怕,我们常常对患者说你是幸运的,在癌的前期就检查出来,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对于轻度、中度非典型增生可以药物治疗,然后定期复查胃镜。重度非典型增生需要内镜下切除(不一定需要外科手术)。但是由于内镜活检标本小,而病变内部发展的程度并不一致,内镜活检诊断有时并不能完全反应病变整体情况。我们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一些活检为中度非典型增生患者,ESD术后病理证实很多已经是重度非典型增生了,个别还有癌变。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染色、NBI放大观察病变细微形态,对于风险较高病变可建议患者行内镜下切除。

内镜下切除技术属于微创治疗,创伤小,恢复快,不影响胃肠的正常功能,花费低。切除技术包括黏膜切除术(EMR)和黏膜下剥离术(ESD)。EMR开展多年,技术成熟、简单。但对于面积较大病变,需要分块切除,对于肿瘤来说,属于不完整切除,病理分析受影响,复发率高。ESD被称为内镜下的外科手术,可以完整的切除大范围的病变,在日本开展十多年,已经是早癌的标准的治疗方法。日本学者研究发现早癌中黏膜内癌和黏膜下浅层浸润癌极少淋巴结转移,其行内镜下切除的效果和外科手术切除的效果是一样的。

内镜切除的标本每隔2mm做连续病理切片,做严格的组织学检查,可获得更加准确的病理结果,以指导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措施。

很多的患者求助于中医药,但是目前比较一致的权威的看法是其疗效不确切。所以如果是需要切除的病变首先切除,再用中医药全身调理,消除致癌因素。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将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引入胃肠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诊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相当于轻、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则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及原位癌。提出“上皮内瘤变”的目的是让我们模糊癌的字眼,减少对癌的恐惧,提倡内镜下切除,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治疗。 

 文/消化科